当前位置:云商网 > > 资讯 > >

牛肋条自助,正在「收割」加盟商

从“顶流”到“翻车”,牛肋条自助的泡沫正在加速破裂!

去年年底,凭借“人均60元左右+无限畅吃”的模式,牛肋条自助在短短半年内迅速风靡全国。

热浪之下,连锁品牌加速跑马圈地,新兴玩家也争相涌入。像是2024年上半年才成立的“林真真牛肋条放题”,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店超100家。

然而好景不长,不到一年,这个一度疯狂扩张的网红品类就迎来了关门潮。曾被市场“寄予厚望”的头部品牌“林真真”,其公司也已注销离场。

在社交平台上,众多加盟商倾诉投资“牛肋条自助”失败的经历;甚至有业内人士直言:“牛肋条自助是2025年谁碰谁死的网红项目。”

从品类爆红到集体败退,牛肋条自助究竟经历了什么?

01、“不到5个月,预亏200万”!牛肋条自助烤肉被现实打回原形......

近两年,伴随牛肉价格的持续下行,一批以牛肉为主的餐饮品类迎来爆发。

从牛杂煲、生烫牛肉米线,到鲜切牛肉火锅,多个细分品类快速崛起,由区域走向全国,形成一股强劲的“牛肉餐饮”风潮。

随着各赛道热度攀升,一批连锁品牌也迅速跑出。它们多以“高性价比”或“鲜切牛肉”作为核心卖点,强化产品价值感,抢占消费者认知。

踩中这波成本与认知红利的牛肋条自助,也随之迅速崛起。一时间,相关门店在全国范围内密集铺开,成为餐饮行业的现象级品类。

然而,火爆不到一年,这个曾被疯狂追逐的赛道就迎来批量闭店潮。

1、牛肋条自助倒闭汹涌,成了二手回收商的“常客”

“今年谁干谁死的餐饮品类——牛肋条自助。” 这句在业内流传的判断,正被不断涌入的闭店现实所印证。

在河北从事二手餐饮设备回收的“狗哥”,近期已接连回收多家牛肋条自助品牌的设备。其中不少品牌生命周期不足一年,甚至未能收回成本,便已匆匆退场。

这并非区域现象。从河北、辽宁到浙江,类似的闭店剧本正在全国多地同步上演:浙江一家牛肋条自助店装修一个月,仅营业半个月就关门;安徽六安一家加盟“张小匪烤牛肋条任吃”的店面,从4月启动预售到10月彻底停业,存活期刚满半年;四川更有创业者投入超50万元开店,结果不到半年便黯然离场......

即便是仍在支撑的门店,也普遍面临客流持续滑坡的窘境。而这场退潮,似乎才刚刚开始。

2、头部品牌公司注销跑路,几十家加盟商被“遗忘”在角落

在这场牛肋条自助洗牌战中,曾红极一时的头部品牌“林真真牛肋条放题”,也未能幸免。

该品牌自去年底爆火后开启疯狂扩张,门店数量从最初的10家店一路飙升至近百家。高峰时期,不少门店月销售额突破百万元。

然而据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,“林真真”门店数量已开始回落,目前仅剩83家仍在运营。更关键的是,其背后的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已显示为“注销”状态。

母公司悄然抽身,留下几十家加盟商陷入“品牌空心化”困局——没有总部运营支持,没有供应链保障,也没有持续的产品迭代。

如今,这些曾经押注“林真真”的创业者,如今只能独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不断下滑的客流。

3、被割韭菜的加盟商亲述:“不要贪快钱”,不然最终会成为退潮后的裸泳者

在这场牛肋条自助闭店潮中,受伤最深的莫过于真金白银投入的加盟商。

一位商业博主在社交平台自曝,其加盟 “林真真” 品牌后,不到5个月的时间亏损预计超过 200 万元。据他透露,其中 100 多万元为品牌代理费,另外 90 多万元用于开设两家门店。然而,随着品牌公司注销,代理费至今未能追回。

他也进一步指出了导致亏损的三大核心原因:品牌推广爆发期缩短,原先平台推流能维持 7 天左右,如今仅能维持 3-4 天,流量数据大幅下滑;业绩断崖式下跌,营业额不止 “腰斩”,而是直接跌至原先的 20%-30%;运营支持缺失,品牌方所谓的 “专业团队”,实为外包的第三方人员,服务分散、精力有限,一旦牛肋条自助品类走弱,资源即被转移至其他品牌。

回顾这段经历,他总结出最深刻的教训:“千万不要贪,品牌热度来得快去得更快。” 许多网红项目生命周期极短,加盟者若仅被短期流量吸引,忽略可持续运营能力,最终只会成为浪潮退去后的 “裸泳者”。

02、牛肋条自助,为什么逃不过“一年周期”?

从走红到退潮,牛肋条自助尚未满一年,便已迎来关店潮。这一现象,为餐饮人敲响了怎样的警钟?

1、牛肉价格不稳定,成本控制存在不确定性

近两年牛肉餐饮的创业热潮,与其说是品类创新的胜利,不如说是一场由上游牛肉价格下行带来的 “成本窗口期” 红利。

然而,这种建立在单一原材料价格低点之上的商业模式,始终面临一个根本性挑战:价格一旦回调,整条增长曲线就可能崩塌。

对于牛肋条自助这类高度依赖牛肉的业态而言,食材价格波动始终是悬于头顶的 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该类品牌在起步阶段大多依托牛肉低价期的阶段性成本优势,构建出 “高性价比” 的产品卖点。

然而,这类模型的利润结构本就脆弱,一旦牛肉价格进入上升通道,其盈利空间将直接受到挤压。目前,压力已开始显现,自今年3月起,牛肉价格就已逐步回升。

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,截至 9 月,国内鲜牛肉月均交易价格为 61.88 元 / 公斤,与去年同期相比,涨幅达 27.33%,终端门店逐渐感受到成本端的持续施压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一波动并非短期现象。供应的缺口以及持续的供需错配,将推动牛肉价格上行。机构预测,本轮国内牛肉价格的上行周期,将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维持2.3-3年,牛肉价格的高点或在2028年底出现。届时,牛肉的批发均价或将达到78-93元/公斤。

2、自助模式即是卖点又是难点,供应链仍然是老大难问题

面对牛肉价格的波动,供应链能力已成为决定此类餐饮模式能否跑通的核心变量。

面对成本上涨,品牌往往陷入两难:若将成本直接转嫁至售价,很可能抑制消费意愿,影响客流;若维持原价不变,则利润空间将持续收窄,威胁经营根基。如何平衡成本与体验、守住盈利底线,成为整个品类必须面对的命题。

在这一过程中,供应链资源的分化正逐步凸显。那些具备稳定低价货源,或能以平价获取优质食材的供应链商家,不仅能帮助品牌有效平衡毛利结构、强化集采优势、降低运营成本,还能同步保障顾客体验与投资回报率,构建可持续的运营闭环。

然而现实是,目前牛肋条自助烤肉业态仍以单店与小型连锁品牌为主,普遍缺乏体系化供应链支持。在 “流量造神、打卡经济” 盛行的当下,不少品牌倚重营销却轻视后端建设。前端热度无法得到后端品控的支撑,模式终究难以持久。一旦面临成本剧烈波动,缺乏供应链支撑的品牌将首当其冲,面临生存危机。

可以说,在这一赛道中,供应链已不仅是竞争壁垒,更是生存底线。不具备供应链基础、仅凭热情入局的创业者,很难在这场耐力赛中走到最后。

3、网红品牌速生速死,不仅坑了一批创业者,也拖累整个品类

任何品类都有周期,但如今网红起来的周期正在压缩。曾经一个品类的寿命能以 “年” 为单位计算,如今却只剩下数月的光景。

从天水麻辣烫、冒烤鸭,到近期的牛肋条自助,它们在社交媒体上从刷屏到沉寂,往往不超过半年。而在加盟模式的助推下,门店的倒闭速度甚至比品类过气的速度还要快。

以牛肋条自助为例,其集中闭店的背后,反映出以下几类原因:

首先,多数网红品类的爆发,并非源于产品革新或供应链升级,而是依赖人为造势与资本放大。品牌方擅用 “打榜 + 网红店” 组合拳,在闹市区打造 “样板店”,营造虚假繁荣,吸引小白加盟。

有业内人士透露,某些牛肋条自助品牌 “一年能放出上百家店,开始宣称毛利能达到 40%-44%,但实际运营中毛利只能做到30%,甚至新开店的时候连 20% 都到不了。”

其次,即使品类本身有潜力,但在爆发期极易涌入大量投机者。他们不以长期经营为目的,而是通过抬高加盟费、降低食材成本等方式 “杀鸡取卵”,迅速透支品类信誉。最终,整个赛道尚未成熟,就已提前老化。

再次,当热度退去,没有后端支撑的品牌只能陷入价格战与品控失控的双重泥潭。所谓的网红模型,本质上是一场针对加盟商的资产收割 —— 流量退去之后,留下的只有关店的废墟,和一批还没算清账就已出局的创业者。
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